|许坤元:祖国永远在我心中!(自述全文) -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我和我的祖国 许坤元 许坤元,原纺织工业部副部长,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66年毕业于华东纺织工学院纺织机械系。1966~1976年,先后在华东纺织工学院任教、4688部队锻炼、湖南邵阳第二纺织机械厂研究所工作。1976~1986年先后担任湖南省轻工设计院技术科长、副院长,湖南省轻工业局科技处处长,湖南省纺织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党委书记,岳阳洞庭苎麻纺织印染厂党委书记、指挥长。1986年调任纺织工业部任计划司司长。1992~2011年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纺织总会副会长,国家纺织工业局副局长,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1993~1994年曾任中国丝绸集团总公司筹备组组长。
新中国成立改变我一生的命运 我1941年出生在江苏常熟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母亲一字不识,我自己也曾经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新中国成立以后,我才开始读书,那时我已经9岁了。高小毕业后,因为家境贫困,我停学一年在家干农活。后来听同村的人说,国家对贫困学生有助学金,第二年我便考入江苏省常熟中学继续学业,1961年考上华东纺织工学院,一直依靠国家甲等助学金完成了全部学业。 在我选择大学和专业的时候,乡土文化起了重要的影响。我的老家常熟是纺织重镇,家乡人世代从事纺织业,我家里就有土纺纱机和织布机,母亲会纺纱织布,父亲也曾在县城的工厂里当过染工。考大学时,父母亲希望我去学习纺纱织布的“洋机器”,用来替代手工作业,他们说,人都要穿衣,这个行业对国家很重要,很有前途,所以我报考了华东纺织工学院纺织机械系。 1998年4月,许坤元在东长安街12号留影。徐国营/摄 1966年大学毕业后,我留校任教。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止招生,因为没有学生,也没有书教。我先在上海第七纺织机械厂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来按照有关文件的要求,我和几位留校老师一起到天津4688部队锻炼了一年多。华东纺织工学院是纺织工业部的直属院校,由纺织工业部管理。1970年,由于学校仍然没有学生,我就随同纺织部的下放干部一起到了湖南邵阳第二纺织机械厂,在那里工作了5年,先在车间当技术员,后到厂研究所担任副所长。1976年,我离开邵阳二纺机,调到湖南省轻工设计院,先后担任技术科副科长、科长、副院长,后来又调到湖南省轻工局担任科技处处长。1978年,国家纺织工业部经过与轻工部近8年的合并,再次独立出来,地方上也恢复了纺织工业局。湖南省成立了正厅级的湖南省纺织工业总公司,我被任命为副总经理。
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许坤元两会期间步出人民大会堂。徐国营/摄 湖南省纺织工业总公司下属的岳阳洞庭苎麻纺织印染厂是八十年代初湖南省重点建设项目,也是当时国内最大的现代化苎麻纺织印染工厂,有着数千人的规模。为了加快这个厂的建设步伐,省公司党委决定由我担任这个厂的一把手。组织上安排我去担起这副担子,可能是考虑我比较年轻,也有在工厂工作的经历。当时在厂里当一把手难度大压力也很大,很辛苦,每天早晨六点不到就要起床,常常到深夜还在厂里加班,总是有干不完的事。
在第五届中国国际纺机展览会上,许坤元陪同意大利外长参观展会。徐国营/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也为洞庭苎麻厂和我个人带来发展新机遇。八十年代初,我从报纸上看到了河南胜利造纸厂、浙江步鑫生服装厂关于企业改革承包的报道,受到了很大启发。我开始在厂里推行相应的改革措施,施工安装和生产线生产都实行承包制,平均奖金10元钱左右,还组织了岗位练兵、劳动竞赛等活动,再加上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队伍建设等措施,全厂职工和干部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那时候,我把工作尽量都落到实处,而不只是口头号召,很少组织厂里开会,大部分时间都在车间里和工人们一起干,很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对于工厂实行的承包改革,当时社会上存在着争论,厂里也有部分人对于我的做法不太认同,向省里反映我不讲政治、物质刺激。但后来,省里组织来厂调查时,绝大部分干部职工对我的改革措施反映不错,我本人没有拿过一分钱的奖金。组织上和厂里干部职工对我工作的认可,实际上是以实践印证了国家改革开放决策的必要性和正确性,过去吃大锅饭的老办法确实难以为继,因此更深化了我对推进行业、企业改革的认识和信心,也是我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国庆50周年纺织劳模回娘家座谈会上,许坤元与劳模握手交谈。徐国营/摄
改革开放为中国纺织工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1984年,湖南省纺织工业总公司领导班子进行调整,我被任命为一把手,正厅级,在当时的纺织系统,我算是很年轻的正厅级干部。1986年,我调到纺织工业部任计划司司长,1992年被提拔为副部长,2001年任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一直到2011年退休。我到纺织工业部工作以后的二十多年时间,是改革开放后纺织行业发生深刻变革和巨大变化的阶段,我先后主持或参加了纺织工业五个五年发展规划、三个科技发展纲要和每年年度计划的编制,参与了一系列行业重大决策的研究制定。二十多年里,我的心一直跟随着纺织行业的脉搏在跳动,学习与探索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同时,我也亲眼见证了纺织行业一步步取得了过去想都不敢想的辉煌成就,内心饱尝喜悦。 杜钰洲、许坤元为中国纺织信息中心揭牌。徐国营/摄 改革开放为中国纺织工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我们只用了三十多年时间,就从一个落后的纺织工业生产国发展成为全世界产业体系最完备的纺织生产、出口第一大国,并且具备了核心竞争优势,纺织行业也成为了国民经济中最为重要的基础性产业部门之一。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现了纺织行业与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全方位、市场化接轨,市场需求与竞争共同驱动行业制造能力快速增长,综合竞争实力不断提高。 纺织行业对于国民经济的突出贡献,首先是彻底解决了十三亿人口的穿衣问题。新中国建立以后相当一段时间里,老百姓都处于缺衣少被的状态,直到改革开放初期,布料都是限量供应,每年每人才3~4米,最多只够两套衣服,年轻人结婚要几家人把布票拼起来,才能凑够一对新人的喜服和铺盖。今天,品种丰富的纺织服装商品不仅满足了美观、舒适、安全的衣饰穿着与家居装点需要,承载了个性表达、审美取向、文化传承等多重功能,纺织纤维材料更在医疗卫生、交通运输、土工建筑、环保过滤、结构增强、安全防护等新领域有了新作为。现在,纺织行业每年可以为全国人民每人至少提供15件新衣服,我国人均纤维消费量已经超过20公斤,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004年,全国纺织产业集群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图为陈锦华、杜钰洲、王天凯、许坤元为集群代表授牌并交谈。徐国营/摄 第二,纺织行业承担了就业富民的重要使命。1978年,纺织行业从业人数是311万人,约占全国工业企业的7%,现在纺织全行业就业人口达到约2000万,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数占全国的比重约为9%。纺织行业创造了大量就业、创业机会,为从业人员,特别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提供了丰厚的薪酬收入。而且纺织行业每年使用国产天然纤维原料约900万吨,为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做出重要贡献。纺织产业的集聚化特征有力带动了所在县、镇经济的发展,现在全国有200多个特色产业集群,每年发布的全国百强县域经济排行榜中,榜上有名的县市大部分是以纺织为主业发展起来的。 第三,纺织行业在增加国家外汇收入方面贡献突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货物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纺织行业是为数不多的顺差产业,是出口创汇的绝对主力,直到2012年纺织行业的贸易顺差都大于全国货物贸易的顺差总额,2018年仍然占全国顺差的74%左右。我们国家今天拥有雄厚的外汇储备实力来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实施国家经济战略,背后就有纺织产业工人数十年勤恳辛劳的付出。
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高勇、会长孙瑞哲等参观走访行业展会。 我国纺织工业在不长的时间里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 一是国家重视。纺织工业部是新中国最早成立的工业部门,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所有表现工人阶级的宣传画上必定有一个钢铁工人和一个纺织工人,纺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改革开放前,国家已经规划建设了一批纺织生产基地和纺织机械基地,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棉、毛、麻、丝等纺织原料的供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家下大决心、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上海、辽阳、天津和四川四大化纤基地,后来又投资新建和改、扩建了一批重大化纤项目,奠定了日后我国化纤工业飞速发展的基础,也开启了我国自主解决纤维原料短缺问题的新篇章。1983年底,布票取消,宣告纺织品计划供应的短缺经济时代正式结束,这是新中国纺织工业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如果没有国家大力支持合成纤维实现规模化生产,后来又支持纺织行业自主突破聚酯纤维和上游PTA原料的大容量国产化生产技术,我们很长时间还将处在纺织产品短缺状态,国际竞争力更无从谈起。现在,我国纺织行业的纤维原料结构中化纤占比超过85%,化纤产量占到全世界的60%,在高性能、生物基、功能性、差别化等高新技术纤维开发、生产和应用高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发展成就令人骄傲。 二是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纺织行业是我国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先行及坚定践行者,经济体制机制的根本性改变和对外开放所带来的市场机遇与优质资源,给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初期,纺织行业大约95%的工业总产值来自全民所有制企业,其余是集体企业,资本结构非常单一。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担任纺织工业部计划司司长的时候,每年都要编制年度计划,统筹国内棉花、化纤等资源,制定和下达纱、布生产计划,连行业的基建、物资、出口等也都要制定计划。1987年,我第一次参加国家计划会议,在京西宾馆,会期长达半个月,文件资料装满了两个保险箱。当时为分配一系列指标,工作非常繁琐、辛苦,这与后来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资源配置相比,经济计划的效率显然存在问题。党的十四大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全面建立并不断完善,纺织行业也进入全面改革时期。国家鼓励发展多种经济成分,民营纺织经济如雨后春笋,快速成长为纺织行业的中坚力量。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棉纺产能压锭1000万锭,分流职工100多万人,成为纺织行业以市场为导向谋求新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国企改革使得行业活力进一步释放。体制改革所释放的发展活力使得纺织行业在九十年代中后期超越美、日、欧发达国家,实现了出口总额、纤维加工总量、化纤产量世界第一。现在,纺织行业中的国有资本比重已经不到3%,非国有资本机制相对灵活,适应性强,更能符合现代消费市场快速反应的特点和要求。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原会长杜钰洲、王天凯、原副会长许坤元交流他对中国纺织工业的看法。李涛/摄 对外开放为纺织行业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纺织行业积极开拓多元国际市场,出口规模持续扩大,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纺织品服装贸易全面自由化,为纺织行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市场竞争力得到充分释放;2000年我国占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额的比重还不到15%,2008年就超过了30%,2017年为35%。纺织行业积极利用国外原料、资本、技术、人才等优势资源,取人之长,补己之短;2011年我国纺织行业共进口各种原辅料、装备、染料助剂等737.5亿美元,是历史最高水平,金额是1978年的66倍。纺织行业投资领域实现了对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平等开放,外资企业入驻并与中国资本合作,带来了技术、人才与先进管理经验的外溢流动;2004年,三资企业对纺织行业的发展贡献率达到历史高点,工业总产值占全行业比重为32.4%,实收资本占比为34.7%。最近几年,随着自我配套能力增强,民营资本竞争力提升,纺织行业利用国际资源的形式从“引进来”转为“走出去”,骨干纺织企业在海外建立原料基地、加工工厂、品牌及渠道、研发中心等,积极构建跨国产业链、价值链体系,将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带至新高度。 参观展会。 三是坚持科技创新。198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科学技术也成为纺织行业变大变强的重要基石。以纺织装备为例,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引进国外技术投建了四大化纤,但纺织行业始终坚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装备,“六五”时期突破了年产1.5万吨涤纶短纤成套设备,到“十二五”末年产40万吨差别化聚酯长丝成套设备已实现产业化。“八五”时期,以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为代表的关键装备自主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标志着我国开始具备生产世界先进水平纺织装备的能力;此后,国产纺机机电一体化、数控化水平及可靠性大幅提升,产品大量替代进口,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化纤、纺纱、针织等装备大量走向国际市场。除了装备外,我国高性能纤维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碳纤维、芳纶等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品种进入国际市场。纺纱工序向连续化、高速化、智能化方向持续升级,棉纺万锭用工从500人下降到60人左右,全新的国产数字化棉纺成套设备可将万锭用工降至20人以下,并实现夜间无人值守。织造、染整工艺技术不断创新,面料供给能力大幅提升,目前我国纺织面料总体自给率超过95%,服装出口一般贸易比重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35%提高到现在80%以上。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大力推进, 2006~2015年,纺织行业综合能耗累计下降44%,印染单位产品水耗从4吨/百米下降到1.8 吨/百米,水重复利用率由7%提高到30%。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纺织行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升,2017年达到约80万元/人,是1978年的44.5倍;纺织全产业链能够实现使用自主技术、自主装备生产自主开发设计的优质产品,这在我国制造产业中并不多见。 调研集群。 今天的中国纺织工业在世界上是一个纤维加工总量占据半壁江山、出口总额占三分之一以上的强大存在,在国内充分诠释着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重要民生产业和国际竞争优势产业的应有价值,同时也仍在坚持不懈地向着创新驱动的科技产业、文化引领的时尚产业和责任导向的绿色产业持续努力,以跻身世界纺织强国之列为目标一往无前。 走访企业。
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走向未来 1993年,国务院任命我筹建中国丝绸集团总公司。当时,纺织工业部撤销,成立中国纺织总会,并计划成立两个总公司——中国纺织集团总公司和中国丝绸集团总公司,由两位副部长分别担任筹备组组长。筹建专门的丝绸总公司,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理顺丝绸行业的管理机制。计划经济时代,丝绸行业处于政出多门的状态,种桑养蚕由农业部门主管,蚕茧收购供应属于供销部门,生产企业归口工业部门,出口贸易又由外贸部门管理。各部门之间相互脱节,各省市之间沟通不畅,市场上经常出现“蚕茧大战”,严重影响了纺织企业的正常生产。组建丝绸公司的另一方面原因是提升我国丝绸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茧丝产量占全球的70%~80%,但当时出口的主要是茧丝等初级产品,法国、意大利进口我国的茧丝加工成最终产品,可以获取高额利润,而我们只得到了劳动力的费用,中国丝绸行业在国际供应链上没有主导权,甚至没有发言权。所以国务院下定决心要改变中国丝绸行业资源分散的状态,把各方力量整合起来建立国际竞争优势。这个设想是非常好的,当时我负责筹建,跑遍了有关部门,又到各省去与有关领导和部门通气,想把各省的丝绸公司、外贸公司全部合并到中央,这个行政组合的设想却几乎没有得到各方积极响应,情况很复杂。最后,我向李岚清副总理汇报,提出时机还不成熟,国家丝绸集团公司也就没有成立起来。 我感到国家如此重视丝绸行业是有长远考虑的。丝绸直到今天仍然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丝绸之路也仍被作为中国开展国际经贸合作的纽带和桥梁。中国的丝绸史是一部灿烂辉煌的文明史,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发现了距今7000多年前的蚕蛾遗迹,仰韶文化5500年前已有蚕丝的记载。人类从原始社会到现代文明社会走过几千年,曾经用树皮、兽皮以及麻等材料来驱寒保暖、装点生活,丝绸是当时最为舒适华贵的面料,也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优雅审美。自古以来,种桑养蚕就是我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男耕女织,传承绵延,直到今天。丝绸也是重要的历史纽带,开辟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交流合作的通道,在古代,它向全世界传递了中国的独特文化与文明,今天,我们仍然通过丝绸之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与合作伙伴的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命运相连。 改革开放为丝绸这个古老的产业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目前,我国茧丝产量已经达到15万吨左右,是1980年的4倍多。过去,浙江、江苏等沿海地区是主要的桑蚕丝产区,现在,蚕桑种养殖经过“东桑西移”工程从江浙转向了广西、四川、贵州等中西部地区,丝绸产业所带来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的传播面也随之扩大。 丝绸行业的发展正在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种桑养蚕的成本不断提高,正常年份蚕丝一吨价格可以达到40多万元,而化纤一吨价格仅有1万多元,而且随着科技进步,化纤仿真水平越来越高,丝绸产品在市场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只有应用现代工业科技,不断提升丝绸印染精加工水平,开发高附加值的丝制服装和家用纺织品,才能使古老的纤维皇后永葆活力。我们也要更好宣传丝绸除了文化符号功能以外的特性,它是一种具有天然皮肤保养作用的优质蛋白纤维,我想,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审美情趣养成,丝绸行业会有更美好的前景。
丝绸行业的发展历程给我们一个深刻启示,我们国家是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加上地理位置处于温带,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现在国内纤维消费总量已经占到了全世界的近三分之一。这样规模庞大的纺织品消费需求,除了我们自己,没有哪个国家的纺织工业有能力满足,就像中国人必须主要由自己解决吃饭问题一样,我们的衣着家饰需求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也必须依靠自己来满足。同样道理,虽然很多新兴国家正在大力发展现代纺织工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没有哪个国家有能力与中国纺织产业体系形成全面竞争关系。立足国内,放眼世界,中国的纺织工业依然大有作为。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还在拓宽纺织行业的发展空间,除了服装和家用纺织品,我国纺织行业还需要更加努力,在高新技术纤维材料和高附加值产业用纺织品领域走向国际前沿,在迈向强国之巅的路上,还有做不完的课题在等待着我们。 我从事了一辈子纺织工业,每当想到这一点,我都感到非常欣慰。小时候,我穿的是母亲织的土布做的衣服,机器织的“洋布”衣服都是富人在穿,我那时非常羡慕轻薄柔软的“洋布”衣服,也默默希望将来能穿上它。从那个时候到现在,我从一个农民起步,走出农村,踏入纺织行业,并且走上了行业管理岗位,为共和国的工业发展做了一点工作,也实现了我自己小时候穿“洋布”衣服的梦想。现在,我年纪大了,退休了,但即便离开了工作岗位,我依然可以每天都看到琳琅满目的纺织商品,看到我们国家14亿人口的衣着水平还在不断改善,看到孩子们穿得鲜艳、安全,年轻人穿得时尚、多元,老年人穿得舒适、美观,看到我所热爱的事业仍在大踏步地前进。我想,我的人生过得很踏实,也很满足,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的今天,祖国永远在我心中。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祝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 2019年5月于上海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hokieu.com”,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