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轻纺城,因运河而生,因运河繁荣。小乌篷船划出的一条“河边布街”,如今已长成了一座现代化“国际纺都”。从上世纪80年代起,纺城布商走遍千山外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终在运河边闯下一片广阔天地,带着柯桥面料漂洋过海卖向世界各地。“柯桥的富庶全靠轻纺市场,没有这个市场,我们就没有今天的好日子。”对此,纺城第一代布商吴张友感慨万千。悠悠运河水,传承逾千年,滋养了轻纺城,托起了“金柯桥”。 小乌篷船划出一条“河边布街” 今年72岁的吴张友是绍兴怡浩纺织品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划乌篷船出身的他,见证了轻纺城市场的一系列变迁。国庆前夕,他带着记者重走市场,听着市场内的熟人亲切地喊他“老吴”,勾起了他不少回忆。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柯桥古镇区域自发形成了一条数百米长的“河边布街”,有人撑船将客商送往布厂,也有人在船上推销样品与客商交易。渐渐地,一批头脑活络的人还在附近河边的街上、104国道两旁摆摊卖布。 吴张友回忆,当时他就是靠着400元买来的一条乌篷船载着客商到柯桥各地买布,“乌篷船划得多了,买布卖布的手段也就学会了。”1988年,浙江省最大的轻纺产品交易市场——绍兴轻纺市场开业,一批像吴张友这样的“小船户头”放下船桨,改做了“老板”。 “市场刚起步时,都是靠船运。当时每个染厂都有两三条带挂桨机的船,上午送两趟,下午送两趟,送到市场后,再通过小板车拉到门市部。”吴张友说。 如今,中国轻纺城各大市场基本沿着运河两岸分布,一座轻纺大桥联通了南北两大片区,五湖四海的客商齐聚这里,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订单。 筚路蓝缕闯下一片广阔天地 从“小船户头”到第一代布商,吴张友抓住了市场的机遇。最初,吴张友租了一个1.5平方米的摊位,靠着东拼西凑的启动资金,辗转多地进货。 冬天的早上5点,天还黑着,吴张友便动身前往江苏常熟、吴江等地织造厂购买坯布,先从104国道搭车到杭州,再由杭州坐车到江苏,将布拉回柯桥已是第二天凌晨1点多,然后一早又继续出发,“那时候虽然辛苦,但只要有货,每天都能卖完。” 由于当时都是现金交易,为了安全,吴张友想尽了办法。“多的时候出门要带20万元现金,身上缠着,包里装着,足有三四十斤重。”他说,放在包里的现金要进行“三道保障”,先将现金装进蛇皮袋,然后在外面套上双层里布,再用破衣服包裹。正是靠着这股不怕辛苦、胆大心细的闯劲儿,第二年他就买了一间门市部。 吴张友的飞速“淘金”正是轻纺城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1992年,东市场建成开业,北市场筹建并招商,轻纺大桥动工建设……这一年,“绍兴轻纺市场”更名为“浙江绍兴中国轻纺城”(简称中国轻纺城),成为全国首家以“中国”命名的专业市场,为轻纺城之后的集聚发展奠定了基础。 传承创新崛起一座“国际纺都” 如今,走进轻纺城,运河两岸高楼林立,门市云集,接驳车往返穿行;轻纺大桥从四车道变为六车道,车水马龙,繁华无限;市场内建起时尚发布厅,天天有新品,月月有活动……纺城内外焕然一新。 眼下,中国轻纺城已形成“东西南北中”五大市场格局,市场交易的纺织品种类5万余种,全球每年有四分之一的面料在此成交,产品远销192个国家和地区。去年,中国轻纺城“线上线下”两个市场成交额突破3600亿元。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现在,吴张友的两个女儿接手了他的门市,一个做现货,一个做电商,她们用新思路、新模式接力父亲前行。 今年,轻纺城内不仅建立了首个纺织新材料中心,首个全球成衣选品中心也正式开业,实现了从一根丝到一块布、再到一件衣的全产业链布局。数字化、时尚化、国际化,正不断为轻纺城注入新的生命力。接下来,柯桥将全力打造现代纺织“五大中心”,再创现代化“国际纺都”新辉煌。 (来源:柯桥日报)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hokieu.com”,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