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宁省铁岭市西丰县的农贸市场里,卖蚕的摊位上青虫卵、初蚕、“小神仙”、蛹,“四世同堂”的现象随处可见,对于蚕蛹的每一个成长阶段,西丰人都有不同的精致吃法,眼下正值蚕蛹上市的时节,在西丰县郜家店镇松树柞蚕种场的青山上,记者感受到了蚕蛹丰收的喜悦。 从国营蚕场到合作社 从山脚下赶了半个小时的山路,看到山上一棵棵柞木树梢挂满浑圆的白秋茧,绿屏中时不时有人影闪现,蚕农的摘茧也要接近尾声。“今年,我们合作社共放了300把蚕卵,能产10万斤左右的蚕,现在家家户户都是白天摘茧,晚上挑,收购商直接就能拉走。”鑫汇柞蚕种繁育专业合作社技术负责人张海山眼里闪着光说道。 合作社所在的松树柞蚕种场,早些年曾经是西丰县为数不多的几家国营柞蚕场之一,养蚕历史久远。世纪之交时,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生产和经营模式陈旧的松树柞蚕种场逐渐式微,张海山正是这一时期的见证者。从18岁就来到松树柞蚕种场做技术工人,经历过蚕业发展的辉煌也走进过低谷,养蚕早就成为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3年,张海山和朋友张永凤等人共同成立了鑫汇柞蚕种繁育专业合作社,他出任技术负责人,开始了合作社养蚕之路。 柞蚕全身都是宝,随着近些年人们对其综合利用价值关注的提高,柞蚕的市场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大。张海山说,一到9月摘茧的时候,外地来收购的车一辆接着一辆,每年茧都供不应求,大家就是认准了“柞蚕之乡”这北纬42°产出的优质蚕茧,“蚕茧的收购价也从前些年的17元一斤涨到现在的26元一斤,让蚕农们收益提高很多,社员年均收入都达5万多元,小蚕茧直接就变成了真金白银,日子都越过越富。” 从放蚕青山到丰收摘茧 每年7月到9月,正是天气燥热难耐的时节,也是蚕农们最忙碌的时候。张海山介绍,合作社6月末把蚕种从东港市拉回,进行重新杂交制种,交配产卵后,将柞树林中的杂草清理干净,为放蚕做好准备。到7月再把蚕卵从低温的库房移到山上,进行所谓的“放蚕”,再等蚕宝宝逐渐吃着柞树叶长大,直至吐丝结茧。而这个漫长过程中还要时刻考虑到蚕宝宝们的安危,谨防成为林中鸟类的腹中餐,几乎每天早上三四点钟天刚亮的时候,合作社里的蚕农们就必须起来人力赶鸟。 而若论“辛苦”二字,“挪蚕”则最令蚕农们头疼。张海山指着不远处葱葱茏茏的柞树林,讲起年复一年的挪蚕经历。蚕上山后,要时刻注意蚕宝宝的食量变化,用不上几天时间,一棵柞树的树叶就能被啃得精光。而他们要根据树叶变化,及时来把蚕宝宝转移到树叶丰盈的一侧,工作量可想而知。 “每天山上山下地来回走,再加上在山上摘茧的路程,一天走个几公里不成问题。”张海山说,蚕农靠的就是这“脚上功夫”,没有一副“铁脚板”走不了这崎岖山路,但对于每一个蚕农来说,行走在这样的小路竞有如履平地的境界,至少走个来回根本不费劲,更不用说还要歇一歇了。 “别人只看到养蚕周期短见效快收益高,但这背后不知道蚕农们流了多少汗、付出多少辛苦。”尽管养蚕是个辛苦事,但每次一看到猛长的蚕宝宝和自己用汗水换来的蚕茧丰收,张海山就按耐不住心里的喜悦。 从“柞蚕之乡”到助力乡村振兴 柞蚕养殖在西丰县已有百年历史,从建县之初就为山区农民的生活富裕和农村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如今,西丰县仍然是当之无愧的全国野生柞蚕主产区,也是全国柞蚕茧集散地,不仅具有完备的蚕业技术管理体系,同时相关专业部门为助力蚕业振兴发展,还承担着柞蚕制种改进和柞蚕放养技术推广等工作。 “每年放蚕前的制种关键阶段,蚕业站的专家都入户来给我们指导,虽然我也是30几年的养蚕技术员,但有的观念也跟不上时代了,专家在推广新技术上给了我们很多新启发,蚕也养得更加科学。”张海山讲道。 西丰县蚕业总站站长、高级农艺师张金山告诉记者:“柞蚕产业作为西丰县一项富民产业,同时也是坚持绿色发展的生态产业,蚕业站要引导蚕农们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致富,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开花。” 今年,西丰县共放养柞蚕4500把,产茧量可达4500吨左右,柞蚕产业总产值预计10多亿元,全县2万多人受益于小蚕蛹,奔上致富小康路。 (来源:铁岭日报)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hokieu.com”,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