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最新 > 正文 
 
  绍兴两纺织服装企业被骗1600万,这些骗术布老板们要小心
2020-06-19
分享至:

  绍兴诸暨有两家服装企业被杭州一家外贸公司骗了1600多万元,损失太惨重了!其中一家企业被骗走400余万元的货物;另一家企业发送的货物价值1300余万元,仅收回货款45万元,实际损失1200余万元。让人吃惊的是全国还有27家相似企业都被差不多的方式“套路”,骗子是如何行骗的呢?

  诈骗套路,空手套白狼

  接到报案后,诸暨市公安局高度重视,成立专案组迅速开展侦查,在经过长达半年外围取证以后,警方基本查清了13家受害单位的受害情况。通过长达3个月的大数据研判,分析了大量银行账户,专案组终于摸清了这家外贸公司的诈骗套路。

  “注册这家公司的宋某、倪某跟被骗的纺织服装企业签约时一般这样说,美国那边有公司需要货物,通过他们的外贸公司来找国内生产厂家,一开始是下一些小额订单,付款非常及时,等熟悉了之后再下上百万元或上千万元的大额订单,等厂家发货了就再也不付钱了。”诸暨市公安局经侦大队税侦中队中队长张峰介绍,其实美国那边的公司和他俩是一伙的,这些货物发往美国后被低价销售,宋某、倪某等人就通过这样的方式“空手套白狼”。

  张峰说,侦查中他们发现这家外贸公司有很多漏洞,比如公司的运作资金很匮乏,账户余额只有几十万元且来源有问题。“提醒纺织类企业在接受国外订单时要查清对方公司的资质,多了解企业背景,支付货款时最好使用一些担保措施。”

  纺织业中的合同诈骗手段,警方总结出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1、借鸡生蛋

  案例:经济能力一般的莫某,虚构了名为“山东济南某布业有限公司”,并自称该公司董事长。不久后,他与绍兴市某纺织印花有限公司老板梁某口头约定,以1.2元/米的价格购买梁某所生产的印花纸,并约定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梁某看到莫某的名片后,便同意与其建立业务关系。可货物发出后,莫某一直以“生意做大,资金不够”为由,始终不提支付货款的事。一年之后,莫某仍未支付货款。梁某只能报警,才得知莫某的这家公司完全是子虚乌有。

  其实,莫某还采取同样的手段,骗取另外两家纺织公司的货物,价值18万元。由于莫某的公司属虚构,这也给公安破案带来一定的难度。

  点评:骗子名片上的公司纯粹虚构,无工商营业执照、无注册租金、无生产设备,但一般会租赁一间写字楼(或公寓套房)装装门面。当然,也有些骗子连自己的身份信息也是虚构的。他们从受害单位骗来货物后,大多及时转手卖掉,待骗得几笔之后,最终逃之夭夭。

  2、虚张声势

  案例:裘某曾是绍兴某纺织服饰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但该公司规模很小,业务难以开展。后来,为了拓展业务,裘某对外宣称公司业务量很大,每月要进好几十万棉布,而且是要长期合作,并以支付部分货款为幌子,与多家纺织生产企业建立起业务往来。

  而这些纺织生产企业,看到裘某有厂房、营业执照,于是信以为真,纷纷将自己的坯布卖给裘某。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他先后采购了446万元各类坯布,后转售给他人,所得货款部分支付给受害单位,但大部分供自己挥霍一空。

  点评:公司很正规,不仅在工商部门登记,且会租赁厂房、添置机器设备,有的甚至招聘几名工人在车间生产,这样容易让人产生信任感。表面看看很正规,但背地里,他们为了进一步骗取对方信任,还有的虚假夸大宣传自己的经济实力,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虚假的土地使用证、房屋所有权证等作担保,从而钓到更大的鱼。

  3、舍小取大

  案例:2004年,陈某和他人合伙成立无锡市某纺织品有限公司,但该公司由陈某实际经营。2008年,陈某从香港地区一家企业获得出口订单权。自此,陈某开始与绍兴一些企业做生意,但起初都是小单子,货物量不大。

  时间长了,陈某与一些纺织企业的交往越来越深。后来,陈某一次性从某纺织厂购买了700万元的摇粒绒,并借来50万元用来支付定金。陈某提走货物后,发往相应单位加工,且陆续收到了加工费,但她仍不按合同要求支付绍兴这家纺织厂的货款。

  虽然多番催讨,陈某以各种理由搪塞,到后来,陈某关闭通讯工具、搬走公司、遣散公司员工后躲藏隐匿,最终造成绍兴这家公司220余万元的损失。

  点评:这一招数,其实就是常说的“舍小取大”。骗子本没有实际履行能力,其往往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使对方当事人相信其履约能力和诚意,进而与之签订标的额更大的合同,待诈骗到大量财物后即销声匿迹。

  4、里应外合

  案例:2009年,陈某注册成立了绍兴县某纺织品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50万元,虽然有了公司,但陈某的业务开展甚少。

  不久之后,陈某认识了绍兴某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业务员汪某,两人臭味相投,由汪某将自己所在公司的布匹销售给陈某的公司,并寻找下家将这些布匹卖掉,但货款一直不肯支付给公司。最后,两人共骗取价值205万余元的货物。

  点评:所谓“家贼”难防,一些纺织企业因公司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给一些员工动歪脑筋提供了机会。而这种里应外合的手段,也让公司难以招架。因此,对于纺织企业自身来说,对于员工管理不能过于放任,应建立层层把关制。

  大家做生意时一定要擦亮自己的眼睛,毕竟一时放松可能会造成巨大损失!

  (来源:风尚针织)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hokieu.com”,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相关文章
 
  更多>
  更多>
sy.jpg
纺织经济信息网祝大家
sy.png
开启新征程,奔向下一
2025贺图.jpg
纺织经济信息网祝您20
2024关键词.jpg
【专题】2024年纺织服
360.jpg
【专题】第一届中国纺
sy1.jpg
乘改革之势 开锦绣新

合作媒体:《纺织服装周刊》 《家纺时代》 《中国纺织》 《中国经济网》

©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6217号-29

业务咨询: ctei@cntac.org.c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