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刚过,周爱华就忙碌起来了,一方面忙着培训新入职的员工,另一方面还要进行面辅料检验。周爱华是福建柒牌集团的一名员工,20多年来,他坚守一线岗位,并成长为全国优秀农民工、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福建省劳模。 勤学制衣工序返工率低 1991年,17岁的周爱华夹杂着创业和闯荡的冲动,从老家江西九江来到福建晋江,进入柒牌公司。当时的公司还是个小厂,企业老板和员工的住宿、车间都在同一栋楼里,员工集体宿舍十分拥挤。但艰苦的生产、生活条件并未吓跑他。 为了尽快熟悉服装款式,钻研制衣工序,一遇到生产方面的困难,周爱华就立即向老师傅请教。当工友们去吃饭或出去玩的时候,他就在车间里认真学习电平车机台设备的使用。他从老乡那里借钱买来机脚等配件,与脚踩缝纫机机头组装在一起,帮着师傅做一些小工序;下班后,借用老员工的电动平车练习手脚。没过多久,勤奋好学的周爱华就基本掌握了整件成衣的制作工艺,开始用那台组装的老式缝纫机独立接单生产了,而且技术进步神速。 “跟现在流水作业不同的是,以前每一名缝纫工都必须会做每一道工序,从夏天的衬衫,到冬天的夹克、西服,都要熟悉。公司规定制衣工序,就要严格按照工序做,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件衣服的质量。因为严格按照公司生产流程制作衣服,我制作的衣服返工率低。制作夏衣时,我每制作20件只返工1至2件。制作冬衣时,每制作10件只返工1件。”周爱华介绍说,当时,夹克车间400多名员工,每次厂里举办服装技能竞赛,他都是名列前茅。后来,还代表公司参加晋江、泉州地区乃至省里的技能比赛,每次均获佳绩。 “细中求新出效率” 周爱华做事认真,踏实肯干,坚持不放过任何一个瑕疵,也绝不做偷工减料的事。细心的周爱华发现,一些老员工为了多做几件,把夹克里面本应走的一条暗线省掉了。“虽然这只是一个微乎其微的细节,却关系到一个企业的信誉和形象。”周爱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找到这些员工,耐心地劝说他们。耐心和坚持换来了理解,加上当时车间也采取相应措施鼓励员工按完整工序做工,很快这种情况被制止了。 “处处留心皆学问,细中求新出效率。”这是周爱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周爱华练好本领之后,成为了带徒弟的师父。许多刚进厂的新员工没有接触过服装制作,周爱华一开始就手把手地教,从最容易、最简单的工序教,首先打好基础,分步骤学习。他找来一些碎布头,让新员工学习机台操作方法。起针与停针的位置都不能有半点误差。新员工熟悉机台设备后,就教他们认识服装的结构。紧接着,教简单的里布拼接。如袖子、前后片的合缝,拼接后的缝位大小要一致,刀口对刀口,整体平整平伏。再教里布开口袋,要求方方正正、不毛角、不起皱。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稳扎稳打,由简单到复杂的工艺都讲解指导,新员工一年左右就可成为一名合格的缝纫工。 同样带徒弟,其他师父大概要两年,而周爱华只用了一年左右。周爱华解释说:“我带学徒的方法是,只要我懂的技术,都会按照程序毫无保留地教给徒弟,不管上班或下班,只要学徒们提出问题,我都及时解答并现场操作指导,直到学徒听懂学会。” 公司对周爱华的培训方案十分赞同,将其纳入公司的培训教材,并在全公司推广,提高了新员工及不熟练工的技能水平,大大地缩短了培训时间,保证了服装的质量。 目前,周爱华从一线缝纫工成长为面辅料检验主管。他说,感觉肩上的担子更加重了,但会尽自己的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公司发展作出新贡献。“作为一名服装行业的技术工人,要坚守追求‘至精至善’的初心,将产品的每个细节都尽可能做到极致。”
(来源:工人日报)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hokieu.com”,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