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近日召开的2022年全国纺织产业集群工作视频会议上,江西省于都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杨海峰在会上以《时尚之都擦亮新名片,于都集群迈步新长征》为题,介绍了于都县的发展情况。 于都的基本情况,可以用“百、千、万”三个字来概括。“百”,即百万人口大县,是赣州唯一一个人口超百万的县,总人口111.95万,其中纺织服装从业人数超过30万。“千”,即千年人文之乡,自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建县至今,已有2222年历史。“万”,即万里长征集结出发地,1934年10月,中央机关、中革军委和中央红军主力8.6万人集结于都,开始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于都视察,在于都向全党、全国发出了“新长征、再出发”的伟大号召。 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心关怀下,得益于上级党政的坚强领导,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全县上下的不懈努力,于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2021年GDP达318.06亿元,连续多年保持了较高增长速度。2021年,全县共有纺织服装规上企业121家,大大小小服装企业3000余家,全行业产值达602亿元,今年有望突破800亿元。 于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建设具有以下特点: 一、于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已有新基础,迈上新台阶 纺织服装是于都县的传统行业,于都曾以“三锤三匠”(三锤:打铁锤,补缸锤,弹棉锤; 三匠:木匠,泥匠,篾匠)而著称,“三锤”之一的弹棉锤就是弹棉被师傅的工具之一,民间素有弹棉花、做缝纫的传统,工匠精神由来已久。 据县志记载,1920年于都就有使用缝纫机的历史。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有16个合作社四五百人专门从事缝纫,每村每组都有裁缝师傅。改革开放后,外出务工人员大部分从事纺织服装行业。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从事纺织服装产业的于都人超过30万,相当于每3个于都人中就有1个从事纺织服装工作。 也是正基于以上实际,加上,于都毗邻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便利,距广东、福建高速里程都在300、400公里以内,特别有利于承接沿海纺织服装产业转移。2017年以来,我县咬定纺织服装首位产业不放松,一路先行先试,推动产业从“小散乱”到“集群化”,由“低端制造”迈向“高端智能”,呈现出“势头强、平台全、转型快、后劲足”的良好态势。 (一)思路更加坚定。一方面,发展的决心更加坚定。纺织服装产业是低固投、低产值、用工多的产业,对地方GDP指标、工业经济指标核算的贡献力度相对更小,不少地方在支持产业发展长期发展上常有动摇。于都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在第20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坚定纺织服装首位产业不动摇,县人大常委会以决议的形式,支持发展纺织服装首位产业。县委县政府结合工作实际,对前几年出台的“服装十条”作了进一步优化,出台“服装二十条”, 从智能设备补贴、厂房租金减免、基础设施建设奖励、人才引进、上市奖励等方面,给予落户的纺织服装企业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赣州市委、市政府对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也高度重视,规划编制了《赣州市纺织服装产业带规划》,明确要建设以于都为核心的“一核四区”赣州市纺织服装产业带,全力支持于都优先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另一方面,发展的信心更足。今年前三季度,尽管受新冠疫情、国际出口形势严峻等不利因素影响,我县纺织服装产业仍然保持了较高速度增长。1—9月,全行业工业总产值达533.43亿元,同比增长14.57%,有望突破800亿元大关;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05.7亿元,同比增长7.3%,展现了于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强大韧劲和良好态势。 第三,发展的环境更优。以获评省十佳营商环境县为新起点,主动对标粤港澳大湾区,深入推进优化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 致力于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设立了企业服务中心,对落户企业实行“一站式”“领办制”服务。组织118家单位挂牌服务300余家企业,选派56名优秀年轻干部驻企挂职;组建县领导带队的“店小二”服务队,对项目洽谈、签约、落地、投产、经营进行全过程服务,于都“店小二”服务已经成为一块金字招牌;大力推行“签约即落地、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投产”模式,实施优惠政策兑现“免审即享、即申即享”制度,对制定的政策、作出的承诺、签定的合同,坚决兑现到位。 (二)基础更加夯实。 1.人力资源基础更加夯实。在劳动力资源方面。我们实施“归雁工程”,大力吸引于都籍在外务工的产业工人回归返乡就业创业。仅今年1-9月,园区就新增招工10678人。同时,大范围组织开展免费技能培训、岗前培训,并大力度动员农村劳动力“洗脚进厂”,尽全力保障企业用工需求。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建设了专门的服装学校,多年职业中专主要培养服装产业人才,并强化与专业院校的合作,成立了北京服装学院于都培训中心、武汉纺织大学牛仔于都产业研究院,与江西服装学院共建“苏区新长征班”等等,每年可培养产业技术型人才8000名以上。 2.平台配套基础更加夯实。于都县工业园为省级工业园区。目前,我县已开发的面积为11.3平方公里。考虑到未来5年产业发展需求,今年,我县新增了扩区面积8.6平方公里,总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其中,规划了1万亩智造基地,计划每年新建标准厂房100万平方米,园区承载产业发展的能力大幅提高。与此同时,我们按照“产城融合”的理念,科学布局了一批学校、医院、住房等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了纺织服装十大公共平台,注重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一座纺织服装产业新城正加速发展。 (三)举措更加有效。 一是坚持把招大引强作为推动产业集群的“关键一招”。组建61支招商工作队,瞄准全国百强服装企业开展“点对点”对接,全力招大引强。尤其是,坚持以上率下,由县四套班子领导带头抓招商,带队赴粤港澳大湾区、海西经济区、长三角等地招商推介、上门招商。今年以来,全县外出招商323批次,外出走访考察近600家企业,签约纺织服装产业项目46个,签约金额189.35亿元。今年5月,总投资20亿元的于都(深圳)国际时尚创意产业园签约落地,首批4家深圳知名企业抱团入园。三年来,全县累计签约纺织服装产业项目258个,签约金额近500亿元。 二是坚持推进产业升级作为强化产业集群的“优先行动”。出台专项政策,大力发展基于5G互联网新技术的“数智”能力,鼓励企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建设,一批大中型服装企业建成覆盖设计、加工、检测、仓储、物流、客服等全过程自动化、智能化集成管理体系,通过线上(278家企业常年上线“梧桐台”互联网展示平台)+线下(举办订单对接会、面辅料对接会等活动)模式,引导服务于都本土服装企业自主品牌化发展40家,60%以上的规上服装企业注册自有商标,试水发展自主品牌。“中心工厂+卫星工厂”模式趟出新路子,形成了卫星工厂围绕中心工厂“目标同质同品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力争2023年底前实现1000家以上的小微企业成长为“中心工厂”的专属“卫星工厂”。同时,大力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宝姿、茵蔓、珂莱蒂尔、歌弟等品牌生产云集于都,个性定制、柔性制造、粉丝经济等新业态缤纷呈现。“买衣服、到于都”正成为江西“现象级”时尚新潮。 三是坚持举办行业盛会作为加快产业集群的“最强宣传”。三年来,于都县克服疫情等不利因素,连续举办了三届中国服装论坛创新峰会和中国(赣州)纺织服装产业博览会,连续2年举办中国牛仔时尚产业可持续发展国际高峰论坛和新长征杯绿色牛仔服装创意作品大赛等行业盛会,持续聚焦了全国、全行业的目光,于都产业集群知名度不断提升。特别是今年在于都县举办的“2022江西纺织服装周暨第三届中国(赣州)纺织服装产业博览会”,首次由中纺联和江西省人民政府联合指导,中纺联、中国服装协会、俄罗斯工商会等20多家中外商会、协会,200余家上市公司或行业巨头相关负责人,以及北京服装学院、清华美院等国内51所有服装设计的高等院校及设计机构参与,莅临博览会的业界嘉宾达1500余人,盛会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前所未有。博览会期间,31个重大项目集中签约,金额超200亿元;22家企业达成订单签约,签约额达51.25亿元。直播带货累计销售额5000余万元,线下消费281.04万元,于都产业集群的影响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二、于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面临新挑战、迎来新机遇。
目前,尽管于都县在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发展中呈现较好地发展势头,但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产业层次不高(OEM多,ODM、自有品牌少)、转型速度不快(小作坊多、传统生产模式多)等问题,整个产业发展到了爬坡过坎、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挑战与机遇并存。 1.产业层次低,亟待转型升级。全县121家规上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企业30家,占比仅为24.8%,绝大部分企业为代加工企业,产业自主发展后劲乏力。如,在制造业界,有个微笑曲线理论。“微笑曲线”的左右两端分别代表产业链中高附加值的研发创新环节和营销服务环节,附加值高、利润空间大。一件成衣的利润点主要有设计环节(15%)、原材料采购(15%)、制造(10%)、销售(60%)。目前,于都县服装产业部分无原材料采购权限、设计权限和销售权限,仅赚取“微笑曲线”中间部分生产制造环节的利润。 2.工人从业意愿不高,亟待智能替代。服装行业从业人员流失量大、熟练工人不足、缺少技术人才是全国服装产业发展面临的普遍难题,于都同样无法独善其身,究其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思想认识不到位导致从业意愿低。工人对服装企业的普遍认识还停留在脏乱差的思维定式上,很多工人特别是年轻劳动力不愿意到服装企业工作,片面认为在服装企业工作不体面,工资待遇和各方面的环境都不如电子、电商等企业。另一方面,薪资待遇导致从业意愿低。从于都情况看,尽管于都服装企业的工价已接近或与沿海服装企业持平,但因生产管理能力较弱,专业的班组长少,导致生产效率较低,通常只达到发达地区80%的产能。在以计件为主要核算薪资的服装产业中,员工之间的薪资出现较大差异,与沿海地区能高效组织生产相比,收入也有较大差距,影响了工人的稳定。 3.工作环境差,亟待人文关怀。从企业生产经营上看,大部分企业经营管理落后停留在小作坊模式,生产技术和效率较低,使得企业自身造血能力不足,工人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加剧工人流失。从工人自身发展上看,现有从业人员技术能力弱,多数企业缺乏内部人才培养能力,没有建立良性循环的人才体系的,加上重复单一的低端服装订单使得企业的培训学习环境不足以支撑培训工作的开展和深化,导致工人发展前景受阻。 从发展机遇看:一是明年的市场预期有望大为改善。2022年12月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定调2023年经济工作。提出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这些都释放出经济将加速增长的信号。昨天,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了“新十条”,明确除一些特殊场所外,不再查验健康码、核酸阴性证明,跨地区流动人口也不再查验健康码、核酸阴性证明,不再开展落地检,市场预期有望大为改善,纺织服装产业特别是自有品牌企业面临新的发展良机。二是沿海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将掀起新一轮高潮,此次席卷全球的疫情,对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冲击严重,一方面城市管理、转型发展要求这些企业往外转移出去;另一方面,产业工人受疫情冲击回乡创业、就业的意愿明显增强,将进一步加剧沿海服装企业难以招工的窘境。 在这双向压力下,于都作为中国服装优质制造创新示范基地、国家纺织服装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将迎来新一轮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机遇,承接什么?如何承接?怎么样承接好是摆在于都面前的新的课题。 三、于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强化新举措,走好新长征 基于于都产业发展,结合国家大力鼓励发展实体经济的政策导向和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大趋势,围绕把于都建设成为“世界级纺织服装高端优质制造高地”和“全国纺织服装产业智能制造示范区”的目标,我们将着重从以下6个方面发力: 1.实施优质制造行动。推进产能拓展工程,高质量提升于都县产业承接能力和水平,全力打造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承接地知名区域品牌。推进“双品”创优工程,构建产品研发体系,加快产品创新,提升产品质量。推进“数智”升级工程,推动服装先进制造装备应用,加快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发展壮大基于互联网新技术的“数智”能力,提升于都纺织服装产业智能智造水平。 2.实施产业链提升行动。推进设计提升工程,打造于都服装设计师空间,构建创意创新平台,持续提高设计能力,不断加大ODM企业比例。推进面辅料市场工程,提升于都辅料交易市场运营效率,建设面料线下市场,促进面辅料市场线上线下融合。推进服装市场工程,建设适度规模服装成衣市场,打通电商(跨境)渠道。推进智慧物流工程,通过众包、众筹、共享等协作方式,加快天地汇智慧物流园建设,打造辐射华东链接华南的于都时尚物流中心。 3.实施人才厚度提升行动。推进企业家、干部精神塑造工程,加强长征精神与现代企业家、新时代干部精神相互融合,培养一批具有产业情怀、社会责任、勇于开拓的于都纺织服装企业家、干部群体。推进人才数据库工程,搭建适应新时期于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平台)。推进人才倍增工程,完善就业创业服务机制,增强外部人才合作与“引入”。推进提智增技工程,提升于都纺织服装职业教育水平,打造于都纺织服装产业高素质人才队伍。 4.实施现代时尚园推进行动。以于都(深圳)时尚创意产业园为依托,大力实施基础配套提升工程,把上欧工业小区建设成为专业化、现代化、全产业链配套的时尚产业园区。推进时尚产业园模式创新工程,打造新时代富有竞争新优势的园区。推进时尚小镇建设工程,围绕创新链、文化链和生态圈建设,强化制造链,健全创意链。 5.实施品牌孵化行动。推进制造品牌提升工程,推动优质产业要素向制造环节集聚,打造于都创新引领、竞争力强的现代纺织服装制造新族群。推进终端品牌打造工程,重点加大对莱素(旗袍)、仔衣裤(牛仔)、歌润达(毛衣)等本土品牌的培育,打造于都服装品牌孵化中心。推进区域品牌打造工程,继续举办好“中国(赣州)纺织服装产业博览会暨江西纺织服装周”等活动,增强区域品牌集成创新能力。 6.实施可持续发展行动。推进产业绿色提升工程,建立健全以生产清洁、能源节约、环境友好为特点的纺织服装产业新生态。推进社会责任建设工程,持续加大社会责任体系建设,培育规范和谐、公平守信、绿色发展的产业环境。推进市场责任建设工程,支持企业与供应链成员建立“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社会责任风险管理工作机制。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时代、新征程,于都将始终坚持纺织服装首位产业发展不动摇,在国家工信部、中纺联、中服协的关心帮助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推动于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实现新跨越、再上新台阶!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hokieu.com”,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