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纤维种类及其含量是混纺纱线生产的重要参数,对织造成本、织物风格及织物后加工工艺都有影响。在贸易和使用过程中,纤维含量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性能指标,同时也是消费者购买纺织品时的关注点。正确标注纺织品纤维含量对保护消费者的利益,维护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保障纺织品质量安全,提高正当竞争促销手段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直以来,棉与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产品的定量方法和试验条件都备受检测人员的关注。目前检测中主要使用的化学方法是GB/T 2910.6–2009《甲酸/ 氯化锌法》中的甲酸/氯化锌法,但检测人员发现这种方法的试验结果会差异较大,因此对这种方法做了改进,即对深色的布料,先用碱性次氯酸钠进行褪色处理,再按照甲酸/氯化锌法的要求进行测试;而对于棉与Lyocell的混纺产品,适当地延长溶解时间,使结果准确可靠。此外,FZ/T 01101– 2009《纺织品 纤维含量的测定 物理法》中的物理法也是检测中常用的方法。本试验通过对甲酸 / 氯化锌法和物理法进行研究分析,以比较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1 试验
1.1 试验样品
浅色布料,深色布料,牛仔布,丝光棉布料。每个试样为 1 g 。
1.2 试验仪器与工具
纤维细度分析仪,哈氏切片,器载玻片,盖玻片,剪刀,镊子,丝绒布,烘箱,天平,振荡水浴锅等。 1.3 试剂的配置
a )甲酸/氯化锌溶液 :20 g无水氯化锌和68 g无水甲酸加水至100g;
b )稀氨溶液:取氨水20 mL(密度为0.880 g/mL)用水稀释至1 L;
1.4 试验方法与步骤 1.4.1 甲酸/氯化锌法 GB/T 2910.6–2009中的甲酸/氯化锌法有两种试验过程,一种是试样在(40±2)℃下保温2.5 h,第二种是在(70±2)℃下保温(20±1)min。有研究表明,采用(70±2)℃保温所测得的数据可信度更好,故本试验将样品在(70±2)℃下保温(20±1)min;然后用已知重量的玻璃砂芯坩埚过滤,将不溶纤维留在烧瓶中,用70℃的甲酸/氯化锌试液10 mL洗涤,让不溶纤维浸没于稀氨溶液中10 min;真空抽吸排液,用冷水洗涤数次;最后,用水把不溶纤维全部移入玻璃砂芯坩埚中,真空抽吸排液,把玻璃砂芯坩埚及纤维烘干,冷却,称重并根据标准计算结果。
1.4.2物理法
若样品为机织物,裁出5 cm×5 cm的试样,拆出经、纬纱,放在索氏提取器中用石油醚萃取1 h,每小时循环6~8次,待试样中的石油醚挥发后,用冷水浸泡1 h,再在(65±5)℃的水中浸泡1 h并不时搅拌,水与试样之比为100:1。处理后的试样放在(105±5)℃的烘箱中烘干,分别称重和试验;若样品为纱线,用上述方法预处理后直接烘干。烘干后的试样用哈氏切片器切取约0.4 mm长的纤维片段全部放置在载玻片上,不得丢失,滴入适量液体石蜡或甘油,用镊子搅拌,使之均匀分布在介质内,然后盖上盖玻片,注意应先去除多余的介质混合物,保证覆上盖玻片后不会有介质从中挤出,以免纤维流失。每个试样所测的纤维根数不少于1500根。
将待测的试样放在投影仪的载物台上,盖玻片面对显微镜,调整到纤维图像清晰,载物台从盖玻片的一边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以0.5 mm间隔移动,直到盖玻片的另一边,观察进入屏幕的种类纤维,按GB/T 10685–2007测量种类纤维直径,棉直径至少测量300根,再生纤维素纤维直径至少测量300根,并分别记录各类纤维的根数。每个片子共数1500根以上纤维。其结果按照FZ/T 01101-2009《纺织品 纤维含量的测定 物理法》中的显微镜法计算。
2结果及分析
分别采甲酸/氯化锌法和物理法对同一浅色样品进行试验,由于Lyocell纤维的生产工艺、结构与性能不同,按照标准要求的试验条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时常会出现以下情况:一是Lyocell能够完全溶解,剩余物数据稳定;二是Lyocell溶解不充分,剩余纤维呈冻胶状,过滤困难,检验结果有较大的偏差。有研究表明,棉与Lyocell的溶解时间为30min最为理想,故本试验采用保温(30±1)min。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甲酸/氯化锌法和物理法的试验结果
注:表1中①②表示同一试验样品的两个平行试样。误差指检验结果与样品实际纤维含量的百分比差值。以下表示方法一样。
表1表明,两种不同方法所得出的结果没有显著性的差异,而物理法所得到的结果更接近于设计值。因此,用物理法来检测棉与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含量是可行的。以上只是用两种方法对普通样品的试验,本文还设计将这两种方法应用于颜色比较深的布料、含杂质较多且颜色较深的牛仔布和丝光棉布料,对比其结果,见表2、表3。
表2 对深色试样进行褪色前后的检验结果与物理法结果的比较
表2表明,深色布料直接用甲酸/氯化锌法在高温下(70±2)℃所测得的结果与设计值相差比较远,而褪色后再用上述方法所测得的结果在允许误差范围之内,物理法的结果最接近设计值。这是因为有些布料受到染料的影响,使试剂无法与纤维充分接触,溶解不充分,剩余纤维呈冻胶状,过虑困难,检验结果有较大的偏差,棉的含量一般偏大,如45棉/55Lyocell;而有些布料的染料在溶解过程中也随之溶解,造成棉的含量偏小,如60棉/40Modal。
表3 对牛仔布和丝光棉进行褪色前后的检验结果与物理法结果的比较
表3表明,牛仔布、丝光棉用化学方法和物理法所测得的结果相差甚远,物理法的结果接近设计值。分析其原因为牛仔布本身含有的染料、杂质较多,这些物质在溶解过程中也会溶解,造成再生纤维素纤维的结果偏大;丝光棉由于丝光和高温的原故,棉纤维在溶解时损失过大,导致结果与设计值相差甚远。
3结论
由以上试验数据可知,用物理法测得的棉与新型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产品的纤维含量误差较小,结果准确可靠。此外,物理法与甲酸/氯化锌法相比还有以下优点:
(1)不受试剂、温度、时间等的影响; (2)不受布料类型而影响测试结果; (3)不必进行复杂的样品前预处理; (4)减少了化学试剂的用量,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5)减少了测试人员与有毒试剂的接触,有效地保护测试人员的身体。
综上所述,用物理法来定量棉与新型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产品的含量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 ( 黄健 中国纤检) 声明:凡于本网文章前标有“CTEI网讯”之文章即表示为本网原创、编译、第一信息源、第一媒体合作方等,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注文章来源自“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www.hokieu.com”,本网保留法律权利。
|
|
|